金融需要智能汽車
北京市網絡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看懂經濟專欄作家(TA已經入駐看懂App小程序)
在時下一眾熱門行業之中,智能汽車顯得有些與眾不同。
論產業發展,這里如火如荼,而論新聞事件,這里卻乏善可陳。然而,這種乏善可陳并不意味著沒有。事實上,不管是特斯拉市值力壓大眾、豐田等傳統九大車企總和,抑或蘋果、華為、百度、阿里等互聯網巨頭高調進入造車市場,甚至包括政府出臺產業規劃和管控政策,智能汽車領域短時間內不可謂不風云際會,但是這些新聞卻因為無法突破人們對智能汽車的狂熱想象而顯得平庸。正如自然厭惡真空一樣,新聞也厭惡平庸,智能汽車領域跨越平庸的閾值已是如此之高,反倒彰顯了這里的“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
雖然距離樂視折戟已過六年,坊間仍然有觀點在質疑智能汽車現下的花團錦簇是否虛假繁榮。然而世異時移,目不暇接的經濟社會變遷深刻改變了行業內外。在智能化、網聯化和新能源(主要為電動化)這“新三化”的推動下,汽車行業脫胎換骨般地褪去了“傻大黑粗”的外衣,一方面因契合了世界范圍內碳中和、碳達峰等綠色發展要求而具有了相當的“政治正確”色彩,另一方面又以所謂“全屋智能”的概念融入智能化、數字化的轉型大潮,成為各方勢力競相追逐的“性感”對象。
而這其中自然也包括金融,那個如今略顯寂寞而又不堪寂寞的金融,那個本應“永無眠”并且努力“永無眠”的金融。
愿景:智能汽車意味著什么
近年來,由于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及國內階層利益分配的不均,民粹主義沉渣泛起,全球治理加速重整,特別是疊加新冠疫情的沖擊,各行各業都在經歷屬于自己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其中最為深刻且影響長遠的,莫過于智能汽車行業。正所謂“循名責實”,汽車領域變遷之劇烈,從其名詞變化亦可窺見一斑。
從英語表達來看,在vehicle(交通運輸工具)本質屬性未變的情況下,單詞“車”已經悄然經歷了carriage(簡稱car,最初指四輪馬車)、wheeled machine(具輪機器)直到automobile(自動駕駛)的演進,這同樣也標志著其在完成了工業時代機械對畜力的替代之后,正在經歷同樣甚至更加重要的數字時代智能化、網聯化和新能源的躍升,其對產業鏈上下游和生態周邊的沖擊影響也料將更加深刻廣泛。
從漢語表達來看,作為智能汽車的規范陳述,“智能網聯汽車”實際上代表了智能汽車、車聯網、新能源車(電動汽車為其代表)三個面向。其中智能汽車概念是指在計算機、傳感器、移動網絡等硬件和云計算、人工智能、自動控制等軟件支持下,可以形成集環境感知、規劃決策、輔助駕駛等功能為一體的復雜智能系統;車聯網概念是指通過車載設備和移動網絡,可以對目標范圍內所有車輛動態信息進行有效利用,在車輛運行中提供網絡化功能服務;新能源車概念是指一方面采用電力、天然氣、氫能等區別于石油的非傳統能源,另一方面配合能源變化引入動力控制和驅動方面的先進技術,可以打造雙具新技術原理和新機械架構的新型汽車。
在理想狀態下,作為著眼未來的硬核科技,智能汽車應同時具備以上三個面向,然而在現實之中,智能化、網聯化和新能源也常常各行其是,并且實踐中的技術發展也深淺不一。拋開“PPT造車”的概念宣傳,僅從現實狀況出發考察分析,其“顛覆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是智能駕駛技術??紤]到叩門“野蠻人”的互聯網背景,基于數據儲備和信息處理優勢的駕駛技術是其有望大顯身手的主要賽道,并且這一技術具有相當的發展縱深,當實現L5完全自動駕駛之后,汽車運營乃至金融領域中的保險責任分擔都會發生深刻變化,想象空間也是可觀。然而在當前,智能駕駛技術普遍處于L1部分駕駛輔助和L2組合駕駛輔助層次,雖然部分企業宣稱自己已經掌握了更高的L3有條件自動駕駛甚至L4高度自動駕駛,但其應用場景大多還只局限于港口、礦山以及城市新規劃區域(如雄安等)。
其二是智能座艙系統。在這里,傳統廠商憑借技術和經驗積累,手機廠商憑借軟硬件交互,互聯網平臺憑借數據分析應用,可以說是各擅勝場,平分秋色。并且,智能座艙系統長遠看來的想象空間雖然沒有智能駕駛技術巨大,但在近期卻最能打造生態,形成合力。這不僅是車載OS提供了手機之后系統打造(擺脫蘋果、安卓掣肘)和軟件開發彎道超車的契機,即使是看上去不那么高大上卻能顯著提升駕駛體驗的屏幕、天窗、傳感器乃至內飾燈等都能帶動起一條條產業鏈的興起,而其中的高科技中小微企業正是金融服務的優質對象。